维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 , 快速开始

查看: 120|回复: 0

音响发烧误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30 13: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近年来音响发烧热风靡了大江南北,鉴于音响技术的复杂性、音响爱好者不仅 在技术上而且在艺术上的较高要求,对于发烧音响中所涉及的问题必须加以正确的 认识。纵观现实中出现的不少音响发烧误区,影响了音响发烧的正常发展,这些误 区有违音响发烧欣赏音乐的真谛。有感于此特撰此文,以供大家参考。 片面追求指标为误区之一。诚然一套音响设备的技术指标是极为重要的,技术 指标低下的器材,当然不可能有优良的听音效果。但对实际听感的好坏,一台技术 指标稍低的器材音质好过一台技术指标稍高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所以说只要器材的 技术指标已达到高保真要求水准,就不必太斤斤计较那些小数点后若干位的数字大 小。或一二个dB数,因为那样做往往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对于音响器材的技术 指标,重要的是动态特性但对静态特性也应作必要的条件来考虑,且一定要科学地 客观地进行分析,更莫轻信那些广告中宣传性的数字。总之音响器材的实际听感万 万不能忽视。 唯重量论为误区之二。常有这样一种论调,说音响器材素质的好环,只要看它 的重量就能判断,好象唯有重量才是器材优劣的标志。诚然器材重量与其素质确有 一定关系,一台输出功率和电流较大的放大器,其电源变压器及散热器等部件的质 量不会太小。又如一台激光唱机为了取得良好的抗震性能,其底盘也要求具有一定 质量。但此中关键问题并非一般想象的那样简单。电源变压器性能的好坏,在于用 料考察与否,并不单单反映在外形的巨细上。出于抗震原因,质量达到一定程度, 再加重其重量的意义也就不大了。所以音响器材的重量与它的性能有关系关系,但 并非只要够重就好,君不见某些并非高素质的功率放大器,不是也装置了两只形同 巨无霸的环形变压器吗,可见重量与性能的关系,须作科学分析。 以价格论英雄为误区之三。有人认为价格昂贵的器材总是好的,一般而言,这 话并没有错,但作为商品的音响器材,一些厂商出于商业目的,会在器材的外观及 附加功能上花费不少功夫,而对主要性能的提高反置于次要地位,再加上不同厂商 生产成本的标准并不一致,这些都将会对器材的价格产生影响。何况以整个音响系 统来说,还有一个器材相互搽搭配的问题,而且音响器材具有的个性,并不是对每 个人都适合的。另外,当音响器材的性能达到一定水准后,它的性能价格比就会下 降,也就是说投入即使增加一倍,可能在音质的改善上却极其微小。所以选购器材 不应以价格的高低为标准,实际听音效果才是准绳。精心搭配使器材的潜力充分发 挥是提高还音效果的上策,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效果。 尽信书本为误区之四。当前国内有关音响方面的报刊不下十余种,加上一些港 台杂志,这些书刊对我国音响事业普及和提高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大量广告 及部分文章中出现一些不确切的、过度夸大的介绍,加上它们一再重复,使得在不 少发烧友尤其是一些入门不深的爱好者中间造成一种误导。更有不少人将那些观点 和论调奉为真理,可以说这些误导对音响事业的正常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同 时也使不少人为之浪费了投资。所以对于音响界的种种说法,一定要依据电声学理 论及实践作科学的分析,不能因为是书本上印刷的就以为一定正确,所谓“尽信书 本,不如没有书本”,这句话是颇有哲理的。 人云亦云为误区之五。音响器材之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感觉,正因 为如此音响技术才变得极其复杂。同样一套音响系统有人认为其好无比。也可能有 人以为不堪入耳,这里面包含了诸如个人的艺术修养、个人的偏好以及个人的听音 能力等等因素。可见对音响器材的音质好坏其实是很难下绝对性定论的。然而在音 响界也有不少奇谈怪论,却流传极广,这里面不乏有人为的为显示自己而信口开河 加上一些自以为高明者依样画瓢地重复那些实际并不存在的现象或感觉,这种现 代“皇帝的新装”无形中就造成了不少音响界中的视听混乱。所以作为一个音响发 烧友应该遵循“耳听为实”,以自已的感觉为准的客观原则,因为音响是你自己欣 赏的,别人的感觉并不是你的感觉。 效果碟至上为误区之六。这种情况在几年前是很普遍的,但时至今日仍还大有 人在,他们总以为试听一套音响设备,一定非摔玻璃、喷气机起降、枪炮雷电等效 果片不可,更非极大音量进行不可,否则就难显示器材的优劣。这种试音并非不可 但以此为重点则就本末倒置了,因为音响器材最终肯定是用来欣赏音乐的,可见 对音响器材来说,音乐的表现能力应为第一位,而上述效果片根本反映不出器材的 音乐表现力。那种宏大的气势、振耳欲聋的音量,反倒会蒙过不少人对声音中细节 的聆听,其音质如何也就难言优劣了,对于音质的鉴别在很大程度上和音乐的性质 有关。各人对不同类型音乐的敏感程度不同,如不少非常精美的Midea 电子乐器伴奏的乐 曲,就能掩盖器材的不少缺陷,即使器材并不高明,也会使人觉得满意。所以试音 一定要以你常听、最好是听熟的管弦乐曲为准,决不能用电声乐器演奏的乐曲和效 果片作衡量器材的标准。 口味至上的误区之七。刻意追求某种声音效果,过度突出高低音,特别甜或暖 的音色等,这种寻求口味至上的风气国外曾在70-80年代流行。那种声音效果,是 由于音响器材具有较高的声染色所致,它们的声音和表现都不是均衡的,在“迷人 ”的声染色背后常隐藏着一些无法通过调校补救的缺陷,当然不可能得到真正好的 ' `* c$ k! J' s" ^/ V$ u" D/ \  N
        % ~: A3 b, V% D( k/ `# g8 L. z
听音效果。目前在不少音响器材的宣传材料中的所谓评价,突出的常是讨好某些人 口味的声染色,而声染色少,这才会达到真正的保真。 器材至上为误区之八。诸多发烧友不懈地追求着Hi-End,为此一再换器材、换 元器件,花费了大量金钱和精力,但他们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购买音响器材 的目的是为了欣赏音乐,而不是器材本身,Hi-End器材并不只是代表高价音响器材 事实上只有音质优越的器材才能称为Hi-End器材,大部分被称为Hi-End的器材也 并非贵得都是天文数字。要得到好的声音重现,除了器材、软件以及音箱摆位外, 还有听音室的声学处理等因素......缺一不可,否则,不管器材如何高档也得不到 好的声音。所以Hi-End应建立于听感,而不是器材。

手机扫码浏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最新贴|维修网 ( 粤ICP备09047344号

GMT+8, 2025-5-16 16:16 , Processed in 0.97850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