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使用了电子调谐系统这样一个概念,因为现在电子调谐器大部分仍是设计成一个独立的部件,但是,应用时只靠调谐器本体,不能独立完成调谐的任务。所以只有把调谐、搜索、自动记忆等功能放在组成的系统中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原理,把握故障现象的来龙去脉,减少维修盲目性。 不同类型的电子调谐系统,其原理是相同的,唯有频道调谐电压(BT)取得和供给的方法不同。按BT电压取得和供给的方法,可将电子调谐系统分为三个类型:即选台板调节设定电压法、电压合成器(VS)、频率合成器(VS)。 1.选台板调节设定电压法 这种电路在彩电没有引进微电脑技术前被广泛采用,电子调谐器作为独立部件与选台板及图像中频处理单元反馈的RFAGC、AFT控制电压,构成调谐系统。选台板结构形式有数十种,有的还设有晶体管或IC电路作隔离或逻辑组合电路,但基本作用是相同的。本机振荡的BT电压都是由选台板上的开关置位和BT电压电位器调节位置记忆的。 工作过程:电子调谐器接入天线,置AFT于OFF的位置,接通K1开关,拨动SW1于Ⅰ或Ⅲ或U任一波段上,调节RD,A点电压为0至32V电压中一点,当收到某频道节目时,A点电压即为BT电压。此时SW1及RD的机械位置就记忆下了波段电压和BT调谐电压。其他频道节目也按此法可存于其他开关组中。收视时,转按K1……Kn开关即可转换频道。调好后,置AFT开关于ON,整个调谐系统就工作于自动状态了。 维修要点:屏幕噪点很大而收不到台,且确定调谐器IF端至中端IC输入端通道正常时,应考虑调谐器系统故障。这时,首要问题是分清故障出在调谐器本身,还是外电路。检测调谐器BL、BH、BU端是否能随欲收频段加电压,且符合要求。BT端电压能否随RD电位器平滑稳定的改变(0~32V)。上述检查完全正常,故障依旧,可考虑是调谐器本身故障,能接收电视,但画面噪点很大或画面很硬无层次,可考虑RFAGC电路故障,应检查电路中的电阻(分压器)、电位器、电容器等元件。此外,对于老机器还应特别检查AFC调谐线圈的谐振频率是否正常。 2.电压合成器(VS)调谐系统 这种调谐系统由调谐器和微电脑(MPU)控制电路(MPU)(含记忆电路)组成。波段转换电压,即BT电压(严格讲是微电脑产生的对应BT电压的BTDAC脉冲电压)是由于人工手动调谐频道或指令自动搜索频道时由微电脑MPU产生的,并写入(记忆)不挥发存储器中的。记忆时可以做到为每一个频道赋予一个节目号。转换节目时,由存储器读出BTDAC脉冲电压数据送到MPU,由BT端输出BTDAC宽窄脉冲,再通过一个晶体管和RC电路即可得DC的BT电压了,在这个系统中,BT电压等频道调谐数据是收视调谐电视时存入存储器中的。整个系统如图所示。 线路工作过程: ⑴手动调谐时 由图可以看出,频率合成器调谐器的上半部分(图中阴影部分)与电压合成器的调谐器基本相同,即由高频放大电路、本机振荡电路、混频电路和中频输出电路组成,本机振荡电路也需要BVL、BVH、BU电压做波段转换工作电压。BT电压的大小控制本振频率的高低,改变BT电压即可改变接收频道。不同的是BT电压产生的方法不同,在电压合成器中BT电压由微电脑记忆输出BTDAC脉冲电压合成BT电压。 在频率合成器调谐器中BT电压由PLL电路(锁相环电路)的比较器电路产生,见图8中PLL框图。锁相环电路是能使受控振荡器频率和相位均与输入信号保持确定关系的闭环电子电路。从两个框图(阴影和PLL)看出,调谐器中的本机振荡电路,也是PLL电路的受控振荡电路,比较器输出的电压即本机振荡电路的控制电压(BT电压)。比较器有两个输入端,一个是PLL电路自身的由基准振荡器(OSC)产生4MHz频率经128分频后得到31.25kHz频率;另一个频率是调谐器本振频率经预频率倍减器,分频后取得的新频率。由此可见,这个频率控制着比较器输出电压(BT),而这个频率又是由本振频率和分频数决定的,这里本振频率是要得到的目标,由此说来,分频数是决定的因素,分频数是由调谐微电脑(MPU)送来的频率分频比率数据决定。这个数据由19位2进制数构成,前4位为波段工作数据,中间10位为分频比率M数据,后5位为分频比率S细调数据。维修要点当出现无图像与伴音故障现象时,如果屏幕噪点很大,且遥控器可以正常操作,可以怀疑调谐器系统故障,但这时应首先检查收视调节情况及调谐器接脚电压和信号供给情况。前项指收视国家制式设置,声音制式设置等;后项指:①供电电压,即+9V、+5V、+30V(注意BVL、BVH、BU脚无供电);②I2C连接情况,有的机型是三线,有的机型是两线,有的接线之间有隔离器件。其次应检查微电脑电路,涉及的电路有:①存储器工作状态判断;②AFC反馈信号达到MPU;③视频同步信号(知晓收到信号)到达MPU。上述检查全都正常,才可判断调谐器本体故障,予以调换。 |
|小黑屋|最新贴|维修网
( 粤ICP备09047344号 )
GMT+8, 2025-5-14 12:00 , Processed in 0.8848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