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 , 快速开始

维修网 门户 电子线路 查看内容

[组图]通信的来龙去脉

2011-4-16 19:11| 发布者: weixiu| 查看: 116| 评论: 0

摘要: 发明信的故事 实物信,可以看作是人类最早的有形信件。常言道:“口说无凭”。为了更好地取信于对方,同时也为了避免遗忘和差错,便逐步创造了一种“实物信”,即用各种各样的实物作为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实物具有 ...

发明信的故事

实物信,可以看作是人类最早的有形信件。常言道:“口说无凭”。为了更好地取信于对方,同时也为了避免遗忘和差错,便逐步创造了一种“实物信”,即用各种各样的实物作为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实物具有公认的性质,人们接触到实物,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与这种实物相联系的意思。5000多年前,在古代俄罗斯南边的斯齐亚人,有一次就曾用实物给波斯王发过一封信,斯齐亚人派了一位使者用包袱提着这封信跑到波斯王那儿,波斯王打开一看,里面包着的竟是一只小鸟、一只田鼠、2只青蛙和5支箭!波斯王开始还有些疑惑,但琢磨了一下,便不禁勃然大怒。

原来这封实物信的意思是说:“你能像小鸟那样飞上天吗?能像田鼠那样钻到地下去吗?能像青蛙那样在池塘里跳跃吗?如果都不能,那就休想跟我们打仗。只要你们的脚一踏进我们的国土,我们就要用箭把你们射死!”

你们看,这封旨在表示奋力自卫的信,不是组织得很有意思吗?

但是人们用实物通信,一开始就感到有许多不便之处,小的物件还可以,大的物件或是某些抽象的意思就不好办了。

比如一个部落打死了一头大象,要邀请另一个部落的人来共享JVC胜利品,可是大象这么大,怎么能抬去呢?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人们逐步想出了另一个方法,就是不再用实物,而是用代替实物的图画来通信了。这样,一种新的“图画信”就应运而生了。人们在石片上或树皮上,刻上或画上各种各样的图画,用来进行通信联络,这样就方便多了。

传说古代印第安族的一个年轻姑娘奥基布娃,为了邀请她的情人到某一个地方约会,在赤杨树皮上画了一封信,画的左上角画着一只熊(原始社会里人们崇拜某一对象或符号,并常常以此作为自己的标志。这个姑娘崇拜熊,所以用熊来表示自己)。左下角画了一条泥鳅,这是她情人所喜爱的符号。中间夹着两条曲线,表示应走的道路,两个帐篷表示约会的地方,帐篷里画的一个人表示是她在此等候,旁边的“十”字,表示周围住着一些信教的人,帐篷后面画着大小三个湖泊,指标着帐篷所在的位置。这是一封多么详细的图画信啊,它把要讲的内容都表达清楚了。

在人类正式创造文字以前,在一些民族通信史上出现过“贝壳信”或“结绳信”。

如古代秘鲁的印第安人就曾用五色的贝壳来当作文字。他们把口壳磨制成一个个光滑的小片,再涂上不同的颜色,用以表示不同的意思,然后再用一根粗绳子把这些贝壳串成一副带子,名之曰“竼班”,就能表达十分复杂的内容,成为一封信了。为了防止出差错,每个发信人必须亲自把“竼班”交给送信人,并当面把意思交待清楚,送信人牢牢记住,边走边背,直到把它送到目的地为止。

据说有一次,一个印第安部落收到了另一个部落送来的一封“竼班”信:在一条绳子上,串着黄、白、红、黑四只经过磨制的贝壳。

这是什么意思呢?信使指着一个个贝壳大声说道:“如果你们愿意向我们纳贡,就可以讲和,不然就开战,统统杀死你们!”

原来,他们是用黄颜色表示贡礼,用白颜色表示和平,用红颜色表示战争,用黑颜色表示死亡。在这封信里,一个带色的贝壳就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句子了。

所谓“结绳信”,就是在绳子上结上大小不一的各种疙瘩,并涂上不同的颜色,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事情,我国古书上很早就说过:“上古结绳而治”,又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绳信就是用此来交流思想的。

人类的最早文字信件是在有了文字后才出现的。据考古学家研究证实,我国的文字至少在6000年前就出现了。当然,文字出现以后,还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信件,因为,那时还没有发明纸。

那么,在“纸信”出现以前,人们的“文字信”又是用什么来书写的呢?

古时候人们把信写在一种又轻又薄的丝绸——绢帛上,这种信叫“尺素书”。据说这种“尺素书”是把写好的信笺(素)夹在两块刻成鲤鱼状的木块之间,故又称作“鱼书”。

但由于绢帛价格昂贵,只有有钱人家用得起,因此那时人们使用得最多的信件是写在价格比较便宜、又容易制作的木简上的。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竹子和木板作为书写的工具了。他们用刀子把竹子或木头刮削成一条条狭长而又平滑的小薄片片,用毛笔蘸了墨在上面写字。这些用来书写的竹子片叫竹简,木头做的叫木简,又叫片版牍,或称牍。用来写信的木简通常三寸宽、一尺长,所以人们就把信称为“尺牍”。尺牍一般由两块木简组成,写信的时候,先在底下这块木简上写上要说的话,写完了在上面再加盖一简,并写上收信人和发信人的姓名——这就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了。然后用绳子从中间将两简捆扎结实。为了防止别人路上拆看,在打结的地方,还要加上一块青泥,再盖玺印,这盖有玺印的泥叫封泥。然后就可以派信使把信送出了。

信长用的竹筒就多。据历史记载,西汉文学家东方朔,有一次写了一封给汉武帝的信,竟用了3000根竹简,他雇了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勉强把这封信抬进宫去。

这种竹片和木头信在我国沿用了很长时间,直到纸张的生产和使用普及以后,才逐渐为纸信所代替。

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家信就是刻在木块上的:在我国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四号秦墓中,曾挖掘出“木牍”书信两件,保存完好。它们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最早两封家信实物。

通信是人类生活中不可少的事,在纸信出现以前,世界上其他一些古老民族也曾使用过各种不同的信件。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生活在亚洲西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就曾使用过一种楔形文字刻成的“泥版信”。因为两河流域缺少石块和木头,人们用粘土制成一块块泥版,然后用芦苇管或骨棒削成三角形尖头在上边一笔笔刻画。由于刻出来的线条上粗下细,形同木头楔子,所以叫楔形文字。当泥版信晾干或用火烤干以后,就可派专人投递了。

与这种沉重的泥版信相反,古代埃及人则创造了一种用草当作纸书写的“纸草信”。这种纸草盛产于尼罗河沿岸,是一种水生植物,形状好像芦苇。人们在使用时,先把它的茎逐层撕开,剖成许多长条,然后排齐联结成片,压平晒干。古埃及人就用削尖的芦苇杆蘸着颜料在这种纸草上书写。这样的信件,邮递起来,当然就轻便多了。

无论是木头信、泥版信、纸草信,还是蜡版信、兽皮信、树皮信,它们的制作和使用都有许多缺点和不便。当最理想的书写工具——纸发明以后,这些不同形式的信就逐渐让位于纸信而退出历史舞台了。

关于邮政的故事

早在公元前4000年,世界上最古老的“邮政”事业就在中国建立起来了。当时中国是周王朝,由于封侯过多,各诸侯霸占一方,征战不停,结盟讨伐,形成了彼此之间频繁往来,于是驿站就出现了(驿站是设在古代官府衙门中传递公文的一个机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进一步发展全国经济,稳定政局。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大兴土木修筑驰道,“车同轨、书同文”,颁发了《秦邮律》,大大地促进了邮驿通信的发展。

到了唐代邮驿分陆驿、水驿和陆水兼办三种,共有1600处,其中水驿260处,水陆兼办的也有80余处。对邮驿行程有明文规定,如陆驿规定马每天走70千米,车行30千米。根据官吏的大小,所配给的车马也有一定额数,不按规定办事的要分别给予处罚。此外,还有些特殊规定,如遇有要事驿马每天可跑150千米。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附近)兴兵反对唐朝,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从北京到临潼路程有千余里,只用6天时间就把消息送到了,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组织管理和通信速度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清朝中叶以后,出现了近代邮政,当时驿站还和邮局共同存在了一个时期,直到1912年5月北洋政府才明令裁撤驿站。但少数民族地区,驿站制度仍被继续沿用。如内蒙古锡盟地区,在解放初期还有清代建立的驿站存在,直到1953年在这一地区陆续建立起人民邮政后,驿站才并入邮局。

世界上其他国家很早以前也出现过形形色色的驿站。它从诞生那天起就只递送官府文书,接送来往官吏,广大劳动人民没有利用它的权利。

古代的驿站都是官办的“官邮”与“军邮”,只传送官府的公文与军报,不传送民间书信,也就是说,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民邮是没有的。

那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民邮的?这里我们先讲一则有关弯曲的邮政号角的故事。

12世纪时如要在德国开设肉铺,地方当局对肉铺老板有一个附加要求,就是要有一匹马,承担起载运民间邮件的工作。这可能是地方当局为了缓冲百姓对通信不便的怨言,或许是对肉铺老板设的一个卡子。但肉店老板为了开店,也就答应了这个要求。因为他们购肉、卖肉四处奔走,载运民间邮件并不太麻烦。

怎么通知人们来寄信、取信呢?肉铺老板们想了个办法,就是每当邮件送到时,送信、取信人就吹起弯弯曲曲的一只号角向四周居民百姓通报。人们闻号角声前来寄信、取信,因此肉店生意也随之红火起来。肉铺生意越做越大,肉铺买卖不分国界,这样邮寄信件的方法也扩大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这种弯曲的邮政号角至今仍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邮政标记。

我国的民邮开始于什么时候呢?

公元1036年,即北宋景祐三年时,皇帝下了圣旨,“诏中外臣僚,许以家书附递”,准许官办的邮驿附寄私人家信,但只准许做官的“中外臣僚”传递书信,与一般百姓还是无关。

一直到了公元1403~1425年,即明成祖永乐年间,才出现专门办理民邮的民信局。据资料所载,我国第一家民信局是在500多年前,出现于当时商业最繁盛、交通最便利的浙江宁波。这种民信局是私人经营的商业性质组织,代人寄递信件和包裹,收取一定的寄费;代人汇兑银钱,收取一定的汇费。

在东南各省出现“民信局”的同时,西南各省也出现了另一个民邮系统,它的名称叫做“麻乡约”。其由来是:明朝初年,明军灭了割据四川的“夏国”,因为四川盆地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各省的移民纷纷来到这里,其中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的人极多,他们在四川定居以后,为了同家人取得联系,每年都要推派同乡人回家几次,来往捎带衣物和信件,日子久了,成为定例,就出现了民营通信性质的“麻乡约”商行。“麻乡约”始建于四川的重庆、成都等地,以后普及到四川、云南、贵州各大中城市。

到了清代,民信局有了很大发展,全国组成了相当庞大的民间通信网,光绪初年连东三省、甘肃、新疆也有了民信局。

民信局一直存在到1934年才由邮局取代,从而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发明信箱

随着邮政事业的发展,邮政通信工具也不断完善起来。譬如有了信、有了邮票、有了邮局,还得有地方投寄信啊!你总不能每次都拿着信跑到老远老远的邮局去寄。于是信箱、信筒便在生活中出现了。它们的出现方便了万千用户,这不能不说是邮政通信中的一大发明。可是你们知道最早的邮筒和信箱是怎么诞生的吗?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哩!

1488年,伟大的葡萄牙航海家、好望角的发现者迪亚士又率领船队从欧洲出发到南非进行考察了。

此番他想绕过好望角到非洲另一侧去考察,谁知中途船队遇到了狂风巨浪,大西洋的怒涛把他们的船队冲散,有的船只被打翻,有的船只被撞坏,所幸当时船队离海岸并不太远,其中有一条船被吹到了岸边,可是情况已够惨的了,很多海

[1]

邮者是谁?集邮这个词儿又是何时诞生的?

1840年5月1日,英国“黑便士”邮票诞生的那一天,大英博物馆的约翰·格雷博士专门到邮局买了“黑便士”邮票,作为纪念品把它珍藏起来。以后每当发行新邮票他必定收藏。若干年后他出版了一本早期邮票目录(1863年)和第一本集邮贴册名录。

由于邮票从它一诞生起就有它特殊的艺术价值,在“黑便士”邮票发行不久,英国就有位妇女开始收集盖销了的邮票,用它来美化她的梳妆室,伦敦的一家权威报纸,还特地为她收集邮票而大登征集广告。当时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把收集到的邮票贴在地图上,启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有许多家长鼓励子女收集邮票。邮票逐渐显露出它的“双重价值”来了。

集邮这个词,则是法国巴黎人乔治·埃尔潘创造的,用以替代在19世60年代曾使用的不科学的词“邮票迷”。

邮票诞生后,世界各国发行了大量邮票,内容十分丰富,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到自然风貌、乡土民情,无不反映在邮票上,难怪有人把邮票喻为“形象的百科全书”、“微型大辞海”。

随着集邮的发展,邮票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史料件、娱乐性在人类文化中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同时邮票也成为“商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交易。

100多年来,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邮票收藏家和集邮家。如费拉里、塔普林、布赖富斯3位收藏家被公认是19世纪收集数量最多、价值最大的邮票拥有者。现今任何一位邮票收藏家都不可能超过他们。目前世界上邮票收藏家有斯珀里(1958年卖出收藏品,售价275万美元);利利(1968年卖出收藏品售价在300万美元以上)。

1869年成立的伦敦皇家集邮协会,是现今仍然存在的最古老的集邮协会。1870年,在德国德莱斯顿举行了第一次邮票展览。1926年6月18日各国集邮爱好者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国际集邮联合会,1982年8月我国《中华集邮联合会》也已被接纳为该会会员。[4]


学习

好文章

已阅

支持

鲜花

路过

最新评论

QQ|申请友链|手机版|小黑屋|最新贴|维修网 ( 粤ICP备09047344号

GMT+8, 2024-5-3 12:18 , Processed in 0.38095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