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典型的焊盘直径和最大导线宽度的关系 焊盘直径(英寸/Mil/毫米) 最大导线宽度(英寸/Mil/毫米) 0.040/ 40 /1.015 0.015/ 15 /0.38 0.050/ 50 /1.27 0.020/ 20 /0.5 0.062/ 62 /1.57 0.025/ 25 /0.63 0.075/ 75 /1.9 0.025/ 25 /0.63 0.086/ 86 /2.18 0.040/ 40 /1.01 0.100/100/2.54 0.040/ 40 /1.01 0.125/125/3.17 0.050/ 50 /1.27 0.150/150/3.81 &nbs [1] 产生的一些电气和机械方面的问题,所以应该避免在导线中出现尖角和急剧的拐角。 宽度和厚度 图 所示为刚性印制板蚀刻的铜导线的载流量。对于1盎司和2盎司的导 线,考虑到蚀刻方法和铜箔厚度的正常变化以及温差,允许降低标称值的10%(以负载 电流计);对于涂覆了保护层的印制板组装件(基材厚度小于0.032英寸,铜箔厚度超过 3盎司)则元件都降低15%;对于浸焊过的印制板则允许降低30%。 间距 必须确定导线的最小间距,以消除相邻导线之间的电压击穿或飞弧。间距是可变的, 它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1)相邻导线之间的峰值电压。 2)大气压力(最大工作高度)。 3)所用涂覆层。 4)电容耦合参数。 关键的阻抗元件或高频元件一般都放得很*近,以减小关键的级延迟。变压器和电感元件应该隔离,以防止耦合;电感性的信号导线应该成直角地正交布设;由于磁场运动会产生任何电气噪声的元件应该隔离,或者进行刚性安装,以防止过分振动。 导线图形检查 1)导线是否在不牺牲功能的前提下短而直? 2)是否遵守了导线宽度的限制规定? 3)在导线间、导线和安装孔间、导线和焊盘间……必须保证的最小导线间距留出来没有? 4)是否避免了所有导线(包括元件引线)比较*近的平行布设? 5)导线图形中是否避免了锐角(90℃或小于90℃)? 6)所有大面积导电区域都正确地加以消除了吗? 7)为了避免焊料桥接短路,电路图形是否按几何形状考虑排列的? 8)有否采取降低元件负载电流的实际措施? 9)在设计中是否进行最坏情况分析? 10)在导电图形、焊盘、元件和板的安装孔之间所留的间距合适吗?[6] |
|小黑屋|最新贴|维修网
( 粤ICP备09047344号 )
GMT+8, 2025-4-30 23:25 , Processed in 0.94974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